有一种记忆叫大学,有一种情怀叫母校。
2025年是学校建校70周年。爱游戏·体育,爱游戏(中国)(教师工作部)将陆续邀请部分师生校友,开设“我来讲校史”人物专栏,讲述难忘的曲园记忆,展现不凡的曲园精神。本期倾听张顺清老师讲述的曲园故事。
讲述人:张顺清,山东平度人,194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爱游戏·体育,爱游戏(中国)中文系1962年毕业,历任政治系、历史系、外语系主任、党总支书记,爱游戏·体育,爱游戏(中国)部长,学校党委副书记等职。曾兼任山东省高校德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老教育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难忘合校时
1970年9月,山东大学文科的中文、历史、政治、外语四个系的300多名教职工来到曲阜师范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大学。四年的时光让我对来到曲师的山大专家教授有些了解,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山东大学是一所名校,文史哲是闻名全国的。如中文系的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四人是国内一流的专家、教授。另外,还有殷孟伦、殷焕先、蒋维崧、高兰、关德栋、刘泮溪、孙昌熙等著名学者。毛主席曾看过高亨的著作,并亲笔写了回信,山东大学的校牌校徽就是用了信封上毛主席的亲笔字体,沿用至今。
冯沅君与陆侃如是夫妇,都曾担任过山大副校长。他们是学界敬仰的中国文学史学家。20世纪30年代,他俩就编著了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诗史的《中国诗史》。之后,又编著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国文学通史《中国文学史简编》。他们对学问一丝不苟,做事严谨。他们生活俭朴,为人谦和,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子,与曲师的教职工相处得非常融洽。
殷孟伦、殷焕先、蒋维崧三位教授是语言学家,殷孟伦教授主攻古汉语,造诣很深。殷焕先教授古今汉语有很深的研究,他还是《文史哲》的创始人之一。蒋维崧教授把文字学研究与书法艺术完美结合,集文字学研究大家与书法大家于一身。还有高兰教授既是学者,又是蜚声文坛的朗诵诗人。
刘泮溪、孙昌熙两教授是鲁迅研究专家。他们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和《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为后人研究鲁迅起到了重要作用。
曲师的中文系,写作教研室的力量很强。1964年之前,有位作家也是这里的写作指导教师。他叫胡远,作家出版社曾出版过他的长篇小说《小清河上的风云》。比他年轻的黄清源、马怀忠、张忍让、任耀云四人,都在省级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过诗歌、小说,被人称为“四条汉子”。
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也有业务功底很深的。如刘乃昌教授,对古代诗词的注释和研究就很有成绩,并出版了相应的著作。包备五教授的书法,也是颇有名气的,被称为鲁西南的一支笔。
山大和曲师的这样两个系合在一起,那真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两校的外文系合并后,语种齐全,英语、俄语、日语都加强了师资力量。山大的历史系、政治系和曲师的政史系合并后,被戏称为“三国四方”,那真是人才济济。
这些山大人与曲师人有一个共性——都非常敬业。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精益求精,善于学习,但又各有所长,山大学术研究积淀深厚,成果在全国是著名的。曲师作为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一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的欢迎。因为基础知识学得扎实,学生本科毕业后考研录取率也是很高的。
这里不能不说的是在曲师的历史上,曾有过非常光辉的一页。
1960年5月初,在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等同志的陪同下,毛主席在山东文教战线科技成果展览会上,曾驻足我校送展的“土蒸馏釜”前听取了介绍。更难得的是,他还坐下来,亲手翻阅了我校送展的教学讲义《公社数学》,并在听了介绍后予以肯定。
1974年2月,山东大学与曲阜师范学院恢复原来建制。两校的教职工一起工作生活了近4年的时间,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在分开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少人还保持着联系。有的山大人还托曲师人代购大米和红枣,并指名要买“一家煮饭,十家飘香”的曲阜逵泉香大米和九仙山的圆铃枣。
2018年,合校期间山大一位曾在曲阜工作过的教师的子女还写文章回忆那段舒心的日子,思念那“果树成林、奇花异草围绕着教学楼”的美丽校园,怀念那友好相处的人际关系。
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山大和曲师接续这段历史,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友谊长存,代代相传,更好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广大青年教师能以老一辈山大人和曲师人为榜样,践行教育家精神,成为我国新时代的优秀人民教师,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